自此,代郡、雁门郡都成为了代国的属地。
    同时,他任命傅宽代替陈豨原有的职务,让其以代相的身份前往边疆,指挥将士们戍守边疆。
    汉高帝十二年冬天(公元前196年11月12日前195年2月8日),樊哙所部将士郎中公孙耳在灵丘一带再次展开追击行动。
    他带领士兵们不畏严寒,风餐露宿,经过不懈努力,终于成功将陈豨斩。
    至此,历经无数战火与残酷斗争,异姓王之中仅剩下刘邦的小卢绾还在。
    卢绾自小与刘邦交好,在刘邦建立汉朝后,他也因这层关系,被封为燕王,得以在燕国享受富贵荣华。
    然而,此时的他心中却满是忧虑与不安。
    因为他深知,刘邦一旦驾崩,新帝刘盈生性仁厚,而吕后权力渐盛,自己日后绝无好果子吃。
    于是,卢绾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,开始谋划起寻求匈奴保护的计划,妄图在这种两难的局势中,为自己寻得一丝生机。
    汉十一年秋天,陈豨在代地起兵反叛,高祖刘邦为了平定叛乱,亲自挥师邯郸。
    燕王卢绾身为高祖的亲信,自是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,从东北部出兵,对陈豨展开攻击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陈豨见势不妙,深知难以抵抗汉军与卢绾的联军,于是便派王黄前往匈奴寻求援助,妄图借助匈奴的兵力来扭转战局。
    卢绾审时度势,他考虑到若匈奴出兵援助陈豨,自己将面临两方夹击的困境。
    于是,他心生一计,特派自己的心腹张胜作为密探前往匈奴。
    张胜临行之前,卢绾对他千叮万嘱:“你在进入匈奴王庭后,只需告诉他们,陈豨的军队已经完全被我们击垮,让他们相信我们已经没有后顾之忧。
    这样,匈奴必定不敢贸然出兵,他们不会为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事而徒增伤亡。”
    然而,世事难料,事情的展出了卢绾的预料。
    张胜抵达匈奴后,无意间偶遇了在匈奴避难的原燕王臧荼的儿子。
    臧荼之子深知局势复杂,且素与卢绾不合,他抓住机会,对张胜进行了劝说:“你如今在燕国备受重用,正是因为你熟悉匈奴的习性。
    但你要知道,汉王之所以与你合作,是为了共同对抗陈豨这个叛徒。
    但等陈豨一除,汉王必定会秋后算账,把目标指向你所在的燕国。
    你若有远见,此时便应按兵不动,暗中与匈奴联合,给自己留条后路,这才是明智之举!”
    张胜听闻此言,心中犹如惊雷炸响。
    他深知张胜所言极是,自己的命运犹如悬于悬崖之上的丝线,随时可能断裂。
    经过一番思索,张胜终于决定背叛卢绾。
    他返回燕国后,在朝堂之上声泪俱下地向卢绾诉说着自己的无奈与动机:“大王,此次我前往匈奴,本是为了阻止他们出兵援助陈豨。
    但在与匈奴使者交流过程中,我意外得知一个惊天阴谋。
    匈奴意图在陈豨被平定后,趁乱大举进攻燕国。
    我为了燕国的未来,不得不假意投降匈奴,以获取更多情报,助力大王抵御外敌啊!”
    卢绾听信了张胜的狡辩,心中虽有所怀疑,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这个与自己交情匪浅的党羽。
    张胜继续留在匈奴阵营,充当双方之间的间谍,为卢绾传递情报。
    然而,随着局势的展,张胜的秘密逐渐被揭露。
    后来,陈豨的副将因畏惧汉军的声势,最终选择投靠汉王。
    面对汉军的压力,他供出了张胜叛变一事,使得卢绾的阴谋难以再掩人耳目。
    卢绾得知张胜的背叛行为后,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之中。
    他深知自己若不及时行动,必将面临灭顶之灾。
    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卢绾决定带上自己的家眷老小,匆忙赶赴匈奴。
    在匈奴境内,卢绾虽然暂时获得庇护,但内心的恐惧与不甘始终折磨着他。
    一年多的时间,他如同一叶在狂风中飘摇的扁舟,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故土。
    然而,最终,卢绾依然没能回到自己的国家,在异国他乡默默度过了余生,终老于那片陌生的土地上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