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(第3页)
这个设定岩井俊二本人很喜欢用,他另一本小说同样是姐妹俩一模一样,剧情就是反复套娃。
&esp;&esp;可是,在国内这么玩是不太行的,让人分不清谁是谁。
&esp;&esp;另外,一些东洋人不以为然,但在大陆观众眼中铁铁劝退的ntr剧情,自然也要删除。
&esp;&esp;还有男女主格外闲的时间,无业游民却有一户居,以及职业设定——等等,这么一改,还真是面目全非了啊。
&esp;&esp;就算是岩井俊二亲自出马,把故事照搬到国内上映,恐怕也会扑街吧。
(ps:的确扑街了,周和秦,选角大失败。
)
&esp;&esp;——东洋的新任大统领上任后,对国内频频释放出善意,在电视里面,东亚自贸区的新闻几乎天天都能听到。
&esp;&esp;文化界作为马前卒,要承担起促进两国人民感情的任务。
这时期,一系列动漫和漫改剧获准上星播出。
&esp;&esp;来而不往非礼也,大陆同样要拿出东西来。
&esp;&esp;八十年代,中美蜜月期间,国内影视界和西方阵营交流频繁,双方都有宣传对方的必要。
在上峰的慷慨允诺下,国内引进了西洋东洋的一系列影视作品,如《大西洋底下来的人》、《血疑》、《排球女将》等等。
&esp;&esp;这可能是那一代人,除了教科书外,第一次接触到非刻板印象的老外。
报纸喊出,“我们要学习东洋女排的精神。”
&esp;&esp;国内对来华拍摄的剧组大开绿灯,《末代皇帝》拍摄的时候,用的是真紫禁城,真古董。
&esp;&esp;同时,八十年代也是国内文艺电影获奖的高峰期,这自然有政治因素在推波助澜。
&esp;&esp;遗憾的是,当时在商业片上,国内外影视制作水平差距过大,没有能够反向输出的作品。
&esp;&esp;中影的三爷再次约方沂谈话,在他的办公室里面。
&esp;&esp;“电影的版权已经购买回来了,可以同时在中日上映,两方都没什么障碍……你原来想的这么远,爱情片不涉及政治,自然双方都认可了。”
&esp;&esp;他继续道,“说起来,好莱坞最开始也是这样啊,英雄片,爱情片……都是伟光正的,都是人类的共同取向。”
&esp;&esp;“可是渐渐的,美式生活和价值观,就输出到了我们这里,白人做大英雄,华人下流猥琐,或者黑帮,或者书呆子的反派……开始培养这样的潜意识,看的人又那么多,像教科书一样的从小看,实在是荼毒无穷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一年要进口二十部好莱坞片子,我真不想进口那么多,可是不进口,国内的商业片又不会被倒逼着发展。”
&esp;&esp;他摸了摸自己锃光瓦亮的大光头,慨叹着摇头,最终道:
&esp;&esp;“上次我说,你找演员有困难,就报给我,我帮你想办法……现在你有任何困难,都报给我,我听说你就筹备了两千万,够吗,不够我再拨。”
&esp;&esp;“应该是够了。”
&esp;&esp;“我不要应该。”
&esp;&esp;“够了。”
&esp;&esp;三爷思忖了一阵子,“你的电影不要挂你工作室的名字,挂中影的名字,免得小鬼难缠,你离开了京城就有人来为难你……我还要卖个老脸,我来当制片人,不知道你愿不愿意。”
&esp;&esp;“我简直荣幸之至。”
&esp;&esp;“好,那什么,小焦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