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望着早已在视线中化作小点的家乡,又一次放下了车帘。
    这一次,他一定会成功的,即便不成,也是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之后,马中锡便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,与总兵江彬一道前往平叛。
    马中锡为人宽厚,一面遣军平叛,一面招降,下令“流民复业者,官给廪食、庐舍、牛种”
    。
    他本以为,流民是逼不得已,才举兵造反,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生存资料,他们就会应风而降。
    然而,让马中锡没想到的是,在他回乡的这些年,明政府的公信力已经跌到了一个新的谷底。
    官府给予的招降条件越好,百姓们反而越不肯相信。
    他们道:“一定是在哄骗我们,等把我们骗过去之后,再全部宰了!”
    “对,那些老爷,心都已经黑透了,怎么可能给这么多好处。”
    “就是,编瞎话也不知道编好一点。”
    所以,刚开始时,他吆喝得越响亮,义军反而抵抗地更厉害。
    江彬万分焦急,他是安心要再立奇功,本来就没打算和这群人歪缠,所以一遇阻碍,他就有心要向朝廷再借调边军。
    马中锡却执意不肯,他道:“如全面交战,损耗更是不可估量。
    万一民乱更重,你担待得起吗!”
    江彬自鞑靼一役后,自诩是朱厚照手下的得力干将,根本没把这个老家伙放在眼底。
    他斥道:“那要是继续拖延,最后让南北义军会合到了一处,闹出更大的乱子,你又担待得起吗!”
    马中锡的心剧烈地跳动了一下。
    江彬见他如此,讥诮一笑,正待扬长而去,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声音:“我担待得起!”
    江彬愕然回头,就见这个身形佝偻的老者,一步一步挺直胸膛:“一切都由老夫负责!
    蒙陛下天恩浩荡,李侍郎举荐之情,老夫长途跋涉至此,不是来看你们滥伤人命的!”
    李越!
    江彬的头皮一紧,怎么把他给忘了,这个老东西虽不足惧,可他背后的李越,却是一尊大佛。
    他可硬顶不了。
    江彬思量片刻后,果断认怂:“好吧,既然马御史执意如此,末将也不敢多言。
    不过,我最多等你十日,十日之后要是还不见成效,就别怪末将上本弹劾了!”
    “你放心,不会牵连你。”
    马中锡即刻下令,“如捕获流民,勿要伤其性命,饥渴者予饮食,受伤者予医药。”
    这样一来,受到救助的流民才对朝廷慢慢产生了信任。
    马中锡再遣这些人去随同明军劝降,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    北有马中锡,南有王守仁,各地的义军土匪终于有了渐渐平复的趋势。
    不过,还是有一部分人在负隅顽抗,这其中包括想趁乱而起的凶徒和骑虎难下的可怜人。
    俗话说,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,瓦解义军虽有效用,但毕竟见效缓慢,如能劝降叛军首领,才是快速平息战事的关键。
    于是,马中锡在思量再三后,最后决定到叛军首领刘六、刘七的大营中开诚慰谕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